这个春季学期,每周三的2号实验楼的智慧教室里,总能看到李媛专注指导学生《智能汽车决策与控制》课程的身影。这门课上她使用的“看-够-创”的三步教学法,不仅深受学生喜爱,更在2023年助她斩获西浦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从三尺讲台的普通教师,到智能制造学院的副院长,十余载时光流转,她始终如一地在教育的沃土上深耕不辍,收获一路芬芳。
2009 年,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憧憬,李媛踏入了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的大门,成为车辆工程系的一名教师。彼时的她,青春洋溢、朝气蓬勃,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初登讲台,面对台下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她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她决心要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点燃学生对车辆工程专业的热爱之火。
那时的她,常常在夜深人静时,还在办公室里一遍遍研读教材,反复推敲教案,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思考如何将复杂的专业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在《汽车结构有限元分析》课程的备课过程中,为了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可感,她跑遍家周边的玩具店,只为寻找最合适的教具。最终,当她拿着一个精巧的玩具模型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她以这个小小的模型为媒介,将复杂的有限元单元原理娓娓道来。随着她的演示,学生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眼中的困惑化作恍然大悟的欣喜。那一刻,知识的种子悄然播撒,而她的用心,也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工科教学的实践中,如何将让课程思政 “如盐入水” ,也始终是李媛潜心钻研的课题。在《汽车自动变速技术》《智能汽车决策与控制》等专业课程里,她化身文化与科技的 “摆渡人”—— 从历史纵深切入,带学生领略秦朝青铜棘齿轮的精妙工艺,见证千年前机械智慧的曙光,并以当代科技为镜,讲述盛瑞自动变速器打破国际垄断、实现技术突围的奋斗历程,以及我国自动驾驶领域不断刷新纪录的前沿成果。
这些鲜活的案例,如同珍珠般串联起专业知识与家国情怀,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李老师的课不仅让我们学到了专业知识,更让我们明白了作为一名工程师的责任。”这是学生们对李媛课程的共同感受。
2020年,随着《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的出台,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进程全面加速。面对行业对“软件+硬件”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李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如何将人工智能、高精地图等跨学科内容融入传统课程体系?如何升级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这些问题日夜萦绕在她的心头。行业变革的浪潮正倒逼着教学改革,李媛深知,唯有主动破局,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新型人才。
课堂之外,她的时间被分割成三个部分:深入企业产线调研最新技术应用,参加自动驾驶决策与控制等前沿技术培训,以及重构专业教学大纲,确保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前沿技术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们接触到最鲜活的知识。
在实验室里,她带领团队搭建智能驾驶仿真平台;在备课笔记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行业最新动态。“知识会过时,但学习能力永远是最重要的。”这是李媛最常对学生说的话。她不再满足于传授“软件定义汽车”等新理念,而是引入项目制教学,改革课程考核体系,着力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她看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在技术迭代中持续成长,比教会某个具体技术更为重要。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李媛始终坚信,教育需要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在教学中,她积极探索多元教学方法,努力让每一堂课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汽车 CAD/CAE》课程中,为了让学生轻松掌握模态的基本理论,李媛别出心裁地找来一根长绳。课堂上,她和学生们一起互动,摇出绳子的模态振型,然后再用 CAE 软件模拟展示。那一刻,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学生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深刻理解了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
而在《计算方法及工程应用》课程中,李媛更是匠心独运地创新设计了“人人都做编曲家” 的小案例,带领学生编写音乐程序。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专业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车辆1193班的学生任栩潍,改编课堂上学到的音乐程序,在 2023 年除夕为老师们和亲朋好友送上了一首 “恭喜发财”,这份专业技能加持的独特新年祝福,引发师生们纷纷点赞转发。
此外,李媛还积极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探索项目式教学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她将科研项目分解为子课题,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制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她的这些努力得到了丰硕的回报。2023年,在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中,李媛团队凭借《“看-够-创”三步教学法设计—以<计算方法及工程应用>为例》获年度教学创新一等奖。评委们评价她的教学“既有深度,又有趣味,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这一荣誉,是对她教学创新成果的高度肯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李媛深知,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样不可或缺。在教学之余,她积极投身科研领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为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和实践经验。
十多年来,李媛主持了多项省级教科研项目,如《基于协同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独立学院汽车专业为例》《基于人机交互的自动变速器拆装虚拟演示系统开发》等省级教科项目。
她还带领50多名学生完成了一系列产学研项目,如分段式登车桥设计及静力学有限元分析、汽车阅读灯设计、汽车插接件动力学设计与分析等。其中,《基于人机交互的自动变速器拆装虚拟演示系统开发》项目成果获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技术大赛国家级三等奖,分段式登车桥成功销往国外,实现了学校产学研成果国际化的历史性突破。
在这些项目的背后,是李媛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她利用休息时间跑实验室,与学生一块拆卸自动变速器、用三维扫描仪扫描壳体,晚上在办公室或工作室与学生讨论VR系统程序设计方案、推导汽车阅读灯设计公式、编写智能汽车控制算法……经常是深夜当讨论完设计方案,她才和学生们一起走出工作室。回到家凌晨12点,她还在回复学生QQ上的专业问题。这样夜以继日的工作,已是李媛的生活常态。
让李媛印象最深的是2020年初。疫情的阴霾笼罩大地,但李媛和她的科研团队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与上海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开展《分段式登车桥设计及静力学有限元分析》项目。
在项目前期,团队成员争分夺秒,赶在寒假前完成了细致的计划安排。疫情期间无法面对面交流,每周的网络视频会议成了他们攻坚克难的 “战场”。会议中,大家各抒己见,为了让设备结构符合强度和刚度要求,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李媛总是耐心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然后综合分析,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有时,一场会议持续两个多小时,结束时,大家的眼睛都布满了血丝,但没有人有丝毫抱怨。
经过近8个月的艰苦奋战,团队终于完成了分段式登车桥的设计及分析任务。当得知该成果被日本广岛アネット株式会社采用时,整个团队都沸腾了。这不仅是对他们科研能力的高度认可,更是学校产学研成果国际化的历史性突破。那一刻,李媛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所有的付出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无尽的喜悦。
在她的指导下,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斩获省级以上创新竞赛奖40余项。参与项目的杨强、周志颖、焦正军等同学,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进入法雷奥、蔚来汽车、五征集团飞碟研究院等知名企业工作,多名学生考入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院校继续深造。
车辆1174班的焦正军同学感慨地说:“参与李媛老师的科研项目,让我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不仅知道了一款产品设计到生产的整个过程,还养成每步认真检查的习惯,以及面对困难梳理问题、找到突破点后逐一攻破的方法。这些都助力我在求职时能与名校研究生竞争,进入挑战度高的岗位工作。”
近年来,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也成为李媛教授的重要育人实践。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算法挑战赛(CIAC)等高水平赛事中,她创新性地将《计算机方法及工程应用》等专业课程内容融入备赛过程,带领学生开展项目建模、VR虚拟仿真等实践训练,并指导学生将企业真实案例转化为竞赛课题。
通过系统化的赛事指导体系,李媛带领学生屡创佳绩:累计斩获国家级奖项15项、省级奖项30余项,指导学生荣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获批多项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更培养出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获得者。这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不仅见证了学子们的成长,也彰显了她以赛促教、以赛育人的卓越成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潜心教学科研的同时,李媛还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16年来,无论工作多么繁重,她都坚持担任导师班主任,深入了解所带班级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业及人生规划,不落下每一个学生。
2018级的一位学生曾因学业压力陷入低谷。李媛敏锐察觉后,立即放下手头工作,像知心姐姐般与他促膝长谈。在她的耐心开导和持续鼓励下,这位学生重拾信心,最终顺利完成学业。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她定期组织优秀校友分享会和考研主题班会,为迷惘中的学子点亮前路;她细心记录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成长方案。
“李老师不仅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这是学生们对李媛的由衷评价。
十六年的教育生涯,李媛收获了诸多荣誉: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技术大赛三等奖、“智慧树杯”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二等奖、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然而,这些荣誉并未让她停下脚步,反而化作她继续探索教育创新的不竭动力。
在李媛的笔记本里,一份精心整理的表格记录着她执教生涯的骄傲——课题组学生在校期间的累累硕果,以及毕业生们奔赴的锦绣前程。每当提起那些“得意门生”,比如今年刚加入岚图汽车的21级学子熊懿辉、已在武汉菱电汽车崭露头角的2020级学生张明,以及远在日本丰田汽车、三菱汽车株式会社工作的2012级学生李源、2014级学生莫震……她的眼中总会泛起欣慰的光芒。
“教学就是我的快乐源泉,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每一天都让我倍感充实。”在她看来,教育最美的风景,莫过于见证学子们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而这份守望,正是教师最珍贵的幸福。
如今,作为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李媛依然保持着教育者的本色:坚持一线教学,探索教改创新,推动产教融合,指导学生竞赛,关心学生成长……“在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的时代,匠心×爱心,是教育最珍贵的‘算法’。”这是她十六年教育生涯最深刻的感悟,也是她继续前行的力量源泉。
来源/融媒体中心
文/张慧
图/受访者提供
排版/马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