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华夏新闻 > 正文
【科产教育人专题】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构建“二级三类四体系”,打造科产教融合育人新高地​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5-05-07浏览次数:

近年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地方经济”为使命,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构建“二级联动、三类抓手、四维保障”的科产教融合育人体系,探索出一条科研反哺教学、产业赋能育人的特色发展路径,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应用型技术人才。

机制创新:二级联动+三类抓手,激活产教融合新动能

学校以“有组织科研”为核心,打造校院两级协同管理体系。校级层面统筹学科方向与资源分配,院级层面聚焦专业特色与产业需求,形成“科研驱动教学、教学反哺科研”的双向循环。依托“纵向项目攻关、横向课题实践、产学研名师工作室孵化”三大抓手,近三年累计承担纵向项目近600项,横向课题合同金额突破近5000万元,37个产学名师工作室深度链接东风汽车、四川攀盈达科技、武汉天华华中建筑设计等企业,实现“产业需求进课堂、科研成果进产线”。

智能制造产学研名师工作室团队在陈全、杨文堤等教师带领下,指导学生攻克“智能助老床”核心部件设计难题,熊畅担任智能制造产学研工作室学生负责人期间,他带领团队研发智能护理床并探索康养领域应用,斩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以及 “互联网+”省级银奖,形成“导师带团队、老生带新生”的产学研梯队。

华夏软联产学研名师工作室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研发"小型湖泊智慧管理平台",攻克多源数据融合、洪灾智能预警等多项关键技术。项目成果已在多地推广应用,为湖泊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显著提升了湖泊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生态优化:四维体系保障,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学校以“服务体系提质、智库资源赋能、激励机制革新、评价导向牵引”四维体系为支撑,构建科教融合全链条生态,推动育人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自主研发的“智慧科研管理平台”打通项目申报、经费管理、成果转化全流程线上化闭环,办事效率提升40%;整合31名行业领军专家、112份国家级项目申报指南形成“智库资源池”,助力教师团队近五年连续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高水平课题,立项数稳居湖北省同类高校前五。

学校以“靶向改革”重塑评价体系,将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率、学生项目参与度等指标纳入教师考核,推动200余项科研反哺教学案例落地。以“未来之星汽车产学研名师工作室”为例:李媛副教授团队将横向课题“自动驾驶虚拟仿真测试”成果转化为《智能汽车决策与规划控制》《汽车CAD/CAE》等课程资源包,并分别获评校级评估优秀课程、智慧树杯全国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大赛二等奖、ciac比赛国家贡献奖,工创大赛省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学生张明基于课题研发的“多目标协同决策算法”不仅摘得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算法挑战赛国家级奖项,更被行业头部企业纵目科技直接采用,实现“毕业即带技术入职”。在评价体系改革牵引下,学校8个专业依托工作室育人模式成功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形成"一专业一特色"的发展格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探路者工作室)、车辆工程(未来之星汽车工作室)、制药工程(华夏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工作室)视觉传达设计(焕然品牌设计工作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乡晨数据工作室、智慧教育工作室、华夏软联工作室)、国际经济与贸易(华夏数字经济工作室)、电子商务(华夏商务运营工作室)、城乡规划(华夏建规工作室)等。

为深度融入区域发展脉络,华夏建规工作室在张城芳教授带领下,以城乡规划专业为支点,构建“党团共建+产学研一体”育人框架。团队承接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双碳目标下国土空间优化配置的理论方法体系研究”等横向课题30余项,研发的“村庄规划编制范式研究”被推广应用;工作室党支部获评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成为湖北省民办高校唯一“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微专业建设:锚定产业需求,重塑课程体系

学校依托产学研名师工作室,联合科大讯飞、众智软件、武汉大势智慧、武汉灏存科技等行业领军企业,共建《虚拟仿真技术与应用》产教融合型微专业,并签订校外产教融合育人实践基地,该微专业打破传统课程框架,以“产业需求定义课程边界”,将企业真实项目需求转化为模块化教学单元。

微专业培养过程采用“双导师制”创新模式,由企业高级工程师与校内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围绕虚拟仿真技术开发、行业场景应用两大主线,重构“理论授课-项目实战-认证考核”全流程。学生在学习中深度参与企业产品研发真实课题。2023级微专业学生陈芷琪表示:“作为一名大二学生,我从学习众智软件的操作到完成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研发用时不到一年时间,但是相比于已经毕业的学长们来说我们相当于提前一年进入‘技术员’角色,直接参与产品研发,未来这份学习经历将会大大提高我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微专业课程体系中80%的内容由企业工程师直接授课,100%的实训案例源自企业真实研发需求,并引入4DS、python 、blender 、“Unity虚拟仿真开发”等行业通用技术学习。通过“精华版”技术培养,学生不仅掌握虚拟仿真开发全流程技能,更在真实产业场景中练就“即学即用”的硬实力。

成效凸显:数据见证“华夏范式”育人成果

通过系统性融合科研链、教育链与产业链,学校育人成效显著:近五年学生主持应用科学课题30余项,获“互联网+”“挑战杯”等省级以上奖项近200项;37个产学名师工作室年均开展产教活动近300余场,学生年均参与科研项目近400人次;横向课题驱动的“真题实做”毕业设计覆盖70%工科专业,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逐年递增。在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中,学校工作室与数字创意产业、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对接率达100%,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技术支撑。

“科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通过机制创新实现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同频共振。”学校副校长丁成忠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学科-团队-平台-育人-成果”生态链建设,力争建成科教融合型示范高地,为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贡献更多“华夏方案”。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