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华夏新闻 > 正文
【合格评估专题】工医融合、理工交叉、产教结合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深化专业内涵,着力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4-11-15浏览次数: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遵循学校“育人为本,质量至上”办学宗旨和“立德、乐学、笃行、日新”校训,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服务地方经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以服务向湖北、武汉及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形成互促共进 “工医融合、理工交叉”的“特色专业群”为学科专业规划目标,开展教育教学各项工作。

一、办学以教师为本

(一)师德师风

学院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并作为一个首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贯穿于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学院制定了教师岗位职责,引导学院教职工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使教职工在教育学习中提升职业理想,在实践中规范职业道德,进一步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学院教师自觉学师德楷模、尊师德规范、守师德底线,师德师风素养良好。教师杨艾玲、姬乔娜获评校“师德标兵”,王敬、李博祎获评“三育人”先进个人。

(二)教学水平

学院教师不仅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各专业理论教学任务,还承担指导学生课程实验、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任务。学院主讲教师岗位资格合格率达半数以上。近三年,教师讲课与指导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综合测评优良率达到100%,评分均在90分以上。教师翁德会获校“卓越教学奖”,吴春姗、王贝获“优秀教师”,姬乔娜等14名教师获“教学质量优秀奖”。

(三)师资培训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根据教师特点及专业发展阶段的需要,将教师队伍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师、科研为主型教师、教学管理型教师,不断完善包括工作职责、考核指标、晋升通道等在内的教师分类培养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所长和专业优势,多样化教师队伍全面促进专业建设。

学院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讨会和培训会,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研讨及培训,会后组织参加教师作为主讲人不同范围内进行分享和研讨,全力提升学院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素质。近三年,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培训、高级研修班、学术研讨会134人次。

二、教学以学生为本

(一)专业为王

学院专业建设思路明确,以“医工”融合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工医”融合的生物制药“新工科”专业和升级改造成的智能制药专业为专业群基础,联合“生物医药智能化产业学院”,形成立足武汉,服务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的,融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色生物医药专业群。

学院现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制药工程、生物制药(含专升本)3个本科专业,各专业特设鲜明,均面向经济支柱产业。其中,制药工程为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中,被评为中国顶尖民办大学六星专业、全国(应用型)排名第1;生物制药专业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项目,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中,被评为中国一流民办大学五星专业、全国(应用型)排名第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为2019年获批新专业,2020年开始本科招生;生物制药(专升本)2019年开始招生。2024年6月医学检验技术通过湖北省新增学士学位授权评估。

学院各专业积极适应生物医药行业发展,依据湖北及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企业岗位的需求,依托产业学院平台,将“知识、能力、素质”协同发展贯穿到育人环节,通过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共享,共同设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体现“专业+素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共同开发 “知识+能力”校企融合课程,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共同建设“特色订单式”实习就业基地,共同搭建“创新+创业”产学研平台,构建教师的“教学-生产实践-技术服务”、学生的“校内学习-校外实训-就业”、企业的“人才选拔企业宣传-效益提升”三位一体的校企协同、产学研用 “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为纲

学院将课程建设作为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课程建设,按照教务部《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关于开展第一轮课程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成立学院课程评估小组,制定课程评估方案与计划,组织基层教学组织按照学校课程评估工作要求,对照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课程自我评估,经充分研讨,形成了制药工程、生物制药专业核心课程评估的计划方案。

表1 制药学院专业核心课程评估方案

第一批:2022年12月

《制药过程安全与环保》、《药理学》、《分析化学》

第二批:2023年 6月

《生物制药工程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生物制药工艺学I》、《生物化学Ⅱ》、《有机化学》、《药物分析》

第三批:2023年12月

《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药物制剂学Ⅱ》、《药物生产质量管理工程》、《药物化学》、《药剂学》

学院各专业按照课程建设规划,持续深化课程改革,以课程建设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课程评估、在线课程建设、通专融合课程建设、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截止2023年12月,学院已完成三批课程评估,课程评估过程从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对课程不断打磨,为申报一流课程等课程建设项目奠定基础。近三年,《生物化学》课程参加校级教学创新教学大赛获“新工科”组三等奖。《药理学》被评为校级一流线下课程,通过校级双语课程认定,并被推送参加省级一流课程评选。《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分析化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等4门课程获批校级课程思政达标课。《药事管理法规》课程荣获校级课程思政比赛二等奖,《无机化学》《免疫学》课程获三等奖。在第四届“智慧树杯”全国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大赛中,《有机化学实验》获一等奖,《分析化学》、《生物制药工程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获二等奖。

(三)实践为重

围绕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学院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学院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和企业实践双平台,本着“厚基础技能、强综合运用、显专业特色”的理念,构建有特色的双“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行实验室开放式管理,为学生毕业论文、科研、科技创新服务,全面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专业综合实验能力及创新意识。

为开展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更加精准、更加紧密的“特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自大三下学期(6月)组织学生和企业通过双选,确定“订单班”学院,并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为订单班学生开展以企业职前培训为内容的校企合作特色课程。大四上学期,校企共同制定生产实习大纲,学生在企业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带薪定岗实习,提前进入就业模式。大四上学期,在企业以实习内容为题目来源校企“双导师”开展毕业设计,学生毕业后即可转正为正式员工。如图1:

同时,学院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工作,将其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通过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和深入实施,学院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显著,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支撑。近三年,学院共组织社会实践活动20余次,参与学生人数累计达到200余人次。活动范围涵盖了志愿服务、社会调研、专业实习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良好的实践氛围。学院微光实践队成果丰富,荣获全国优秀团队、湖北省优秀团队,两人获国家级先进个人,两人获湖北省先进个人。

2021年,学院成立2个产学研名师工作室,围绕医药专业产教融合的新途径、新模式研究,致力于创建跨学科、跨年级合作,为学生搭建科研产学创新平台,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主线,将理论学习与真实项目相融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团队建设,实现产学协同发展。四年来,学院名师工作室已开展横向项目26项,累计到账金额逾141万元。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横向课题13人次,发表论文1篇。

三、教育以质量至上

(一)教学质量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培育质量,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严格按照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执行,要求老师端正教学态度,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设施,全面把控教学课堂。通过学生评教、学生信息员反馈和期中教学检查学生座谈会等方式,综合调查学生学习满意度。学生对教师教学和教学管理服务整体评价良好,全年度学生评教优良率为100%,学生对教师的学术水准、专业能力评价较高,对管理服务满意度极大提升。

学院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总要求,认真贯彻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及道德水平良好、身心健康,较好地掌握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毕业生达到了培养目标要求。近三届,毕业生学士学位获取率分别为99.20%、98.20%、98.11%。本科毕业生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分别为28.63%、30.40%、38.13%。近三年,学生就业率分别为90.1%、93.2%、91.4%。考研升学率高于学校平均水平,专业对口率超过50%。

通过对与学院长期合作的湖北葛店人福药用辅料有限责任公司、黄冈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无锡药明合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宏韧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武汉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追踪回访,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认可度较高,普遍认为学院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适应社会能力强,在工作期间不怕累、肯吃苦,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能够单独完成工作任务。

(二)学生质量

在“抓室风,促班风,建校风”的学风建设总要求引领下,学院致力于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利用辅导员周日晚点评工作,将主题教育与日常思政教育融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提升育人实效。如开展专家坐诊日,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促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关注学生需求,解答疑惑,形成强大育人合力。打造“党章照我行”党员形象工程,组织“党建+”活动,成立学生党员“帮帮团”,进行学业帮扶,增添育人活力,巩固基层党组织成果。选拔高年级优秀学生和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导师担任班主任,将日常管理、班级建设、寝室文化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推动“三风”建设。创新学风建设载体,依托学生社区,发挥三级网格管理作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开展安全守纪教育、公共环境美化等活动,营造团结互助、求知拼搏的氛围,发挥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典型示范作用。举办学风建设月动员大会,明确措施和目标,建立“产学研名师工作室”,举办考研分享会、优秀学子表彰大会等,宣传优秀校友和学生经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推进实践育人,组织理论宣讲、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新时代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扩大宣传思想工作阵地,增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升学院综合管理能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通过学风建设系列有力举措,学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内涵建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学院全方位推进学生发展服务,包括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创业支持、就业帮扶、经济资助、心理健康及满意度提升等。组织多场学习指导讲座,设立辅导站,助力学生提升学习效率。邀请企业高管与职业规划专家,举办职业规划讲座与大赛,明确学生职业目标。积极响应创新创业号召,提供全方位创业支持,多名学生成功创业。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举办招聘会与宣讲会,为毕业生提供丰富就业机会,并对就业困难学生实施一对一帮扶。建立完善资助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多样资助。设立心理工作站与咨询室,有效缓解学生心理压力。通过满意度调查,不断优化服务,得到学生高度认可。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定期回访,为改进服务提供宝贵参考。

学院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行业发展为导向,充分利用学院现有专业群优势,推进“工医融合”,以培养学生“五会”能力为目标,培养服务湖北及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高质量生物医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接下来,学院将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以建促改、持续改进、优质发展,进一步提升专业竞争力及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robots